隨口講 隨手寫

2005/12/31

無聊捉字蝨

iPod式耳筒長期大聲損聽覺 籲每日不超半小時 音量最高六成

【明報專訊】iPod、MP3機等隨身音樂裝置,近年已成為年輕人的貼身新寵,不過有外國專家警告,長時間使用耳筒並以高音量聆聽音樂,可能損害用者的聽覺,專家建議,每日用這類隨身音樂裝置聽音樂時間不應超過半小時。本港的耳鼻喉科專家亦指出,隨身音樂裝置有可能對聽覺構成永久傷害,用戶應將音量限制在60至70分貝,即日常電話通話的音量水平。
無法緊貼 易不自覺校大音量
現時慣常用於iPod、MP3機等的耳筒,一般都是直接放進耳內。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加爾斯塔基指出,該款式的耳筒雖然外形「新潮」,但相對傳統(外貌似防寒耳罩)的耳筒來說,其音響效果更強烈﹔加上大部分耳筒都是無法完全緊貼,難以隔除外來干擾的雜音,用者往往會不自覺地校大音量,令損害聽覺的可能性增加。
加爾斯塔基稱,使用傳統的手提卡式錄音帶機及雷射唱碟機,同樣有可能對聽覺構成影響,但由於iPod、MP3機等裝置電池耐力較佳,儲存的音樂數量亦較多,用者特別容易長時間以「大聲」的音量聆聽音樂。
他引述相關的研究指出,年輕人一般不知道強烈音樂對聽覺的影響﹔但當得悉嘈吵的音樂有可能永久影響聽覺後,都願意採取預防措施,包括使用傳統的耳罩式耳筒等。加爾斯塔基亦建議,用者每日使用隨身音樂裝置的時間應限制不多於半小時,並應將音量調校至裝置最高音量的六成。
倡改用傳統耳罩式
中文大學耳鼻喉科主管唐志輝說,普通人連續6至7小時暴露於超過90分貝的噪音,或連續半小時於110分貝噪音下,即屬危險水平,更有可能導致短暫性聽力下降及耳鳴等。
唐志輝警告,長時間暴露在強烈的音量下,有可能逐漸損害聽覺,甚至構成永久損害,因此隨身音樂裝置的用者,應盡量將音量維持在60至70分貝,即一般電話通話的水平﹔倘出現短暫聽力下降,應檢查耳朵功能有否永久受損。


-明報 31 Dec 2005

一看還以為 ipod 耳筒與普通耳筒有何分別,
原來 in-ear 的就叫作 ipod 耳筒,
那 01 年之前, ipod 還沒有面世, 又要怎樣稱呼它們?

2005/12/29

口痕講幾句..

冷氣巴士無季節 環保人士有怨言

【太陽報專訊】現代人生活追求舒適,這是無可置疑的,除了吃得好住得好,出門也要有冷氣車,這已經不是富人的專利,就是普通的勞苦大眾,也可以乘坐有冷氣的巴士,可是,正是順得哥情失嫂意,有些人對此大表不滿,認為巴士不分季節開冷氣,除了不環保之外,還會將成本轉嫁給顧客。

昨日有兩個團體共十幾人,向九巴代表遞交抗議信,要求巴士不要無分季節開冷氣,以免製造更多廢氣,也增加耗油量,最終將增加的成本轉嫁乘客,建議改用開窗式的空調巴士,有需要時才開冷氣,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可以減少流行病散播。他們還提出建議,在冬季毋須開冷氣時調低車費。
這些團體所提出的要求,部分是合理的,但也有部分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說,巴士公司不分季節開冷氣,確實是沒有這個必要,可以將巴士的溫度固定在一個較為合理的範圍,既保證乘客可以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又可以節約燃料,達到環保的目的。至於其他建議,似乎並不實際。
比如說,如果將現時封閉式的巴士改成開窗式的巴士,即使不開冷氣,也不一定會比現時更省油,因為巴士若打開窗戶行駛,會令行車時的風阻系數提高,所消耗的燃油未必比封閉式開冷氣的模式更少;至於建議改用開窗式的空調巴士,則會增加管理上的麻煩,因乘客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有人喜歡開窗,有人害怕吹風,若因此而發生爭執,恐怕會令巴士公司永無寧日。而且,不開冷氣雖然可以減少廢氣的排放,但乘客卻會較容易吸入巴士外的不潔空氣,孰優孰劣,完全是見仁見智的事。
至於何時應該開冷氣,何時應該關掉呢,這也是言人人殊的問題。所以,我們惟有制訂統一標準,正如公眾泳池一樣,哪幾個月開放,哪幾個月關閉,所有人不得有異議,那才是正確的做法。
此外,我們尚有一個較為折衷的提議,因為香港的巴士大都是雙層巴士,為何不實行一車兩制,上層的開窗,下層的開冷氣呢?由於冷氣是下沉的,所以,只要將?溫器裝在巴士下層,那上層就可以開窗而不會影響冷氣外洩,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其喜好,喜愛自然的,可以在上層打開窗戶吹風,喜歡舒適寧靜的,可以坐在下層享受,這樣一來,各得其所,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不過,相信有一樣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就是將減少開冷氣省下來的錢回饋給乘客,降低巴士的票價,可惜,世道人心,是沒有人會嫌錢多的,所以,這只能寄望巴士公司良心發現。
可以說,環保是現代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不過,它經常會和我們的現實利益發生衝突,當中涉及法律、人情、現實和長遠利益的相互交纏。我們認為,環保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利益,是任何人也不可忽視,但環保同時也是長遠問題,亦不能寄望我們這一代人去完成,更沒有必要由這一代人付出所有的代價。
所以,若是英明的政府,會懂得權衡利害,高瞻遠矚,從中取得平衡,而任何人也不應固執己見,應該信任政府,向?共同的目標努力。若偏執一邊,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但犧牲了社會的和諧,是禍是福,仍是未知之數!

-太陽報社評 29 Dec 2005

留意灰色字部份, 根據太陽報既建議, 日後會出現既情況係:
假設某某路線普通收費 $3, 空調收費 $4.2,
乘客上車既時候俾左 $4.2...
「你想上樓上呀? 我係樓梯口俾番 $1.2 你啦!」
樓上既乘客過一排之後想落樓下涼冷氣...
「喂! 你俾 $1.2 先好落黎涼冷氣呀!」
..............
.............
以上幾句廢 up 而已,
再睇番遍報道會發現問題只係針對緊「環保」, 「減少廢氣」,
實在諗唔通點解上層開窗下層開空調會環保好多,
反而冬天下層空調出既暖氣會比上層街外空氣凍,
導致上層既冷空氣流入下層,
到其時就更加浪費同唔環保.
其就其在文中後段又可以拉番去講「環保是現代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云云,
寫社論果位係咪坐住左個腦?

2005/12/15

無定向風

韓風襲港不見冷 互敬互重顯友誼

【東方日報專訊】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對反世貿的國際專業示威隊伍實在有點莫名其妙,他們為甚麼會對遊行示威如此熱衷?他們為甚麼會有那麼多活動經費?他們有甚麼背景、負有甚麼使命?這些都是香港人極欲了解的事。
其實,我們也毋須了解太多,只要明白一點,這是政治活動的其中一種方式就夠了。他們和香港上街遊行的人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規模大小、激烈程度、組織行為不同而已。示威遊行,目的就是向當權者傳遞訊息和壓力,最終要他們接受自己的要求,這點全世界的遊行示威者都是一樣的。
在所有示威隊伍中,以南韓農民代表最引人注目。
在一連幾天的示威遊行中,南韓代表的手法層出不窮,第一日集體跳海,第二日集體?街,第三日三步一跪,可說是極有創意,令人大開眼界。
至於在示威區內衝擊防暴警察的防線,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整個進攻可說是節奏明快、進退有度,第一擊、第二擊的攻勢完成,中間有民族歌舞啦啦隊攝場,稍為回氣再繼續第三、四、五擊的進攻;導演也會因應現場環境發放命令,不論背靠盾牌或蹲下前進,都有整齊節拍鑼鼓吶喊助威,雖然聲勢驚人,但當中並沒有暴力意識。
反而,拿?盾牌、胡椒噴霧和警棍,全副武裝的香港防暴警察顯得有些被動。不過,他們也算相當克制,並沒有存心取人命的鏡頭出現,所以,觀看電視轉播的群眾的反應也是相當輕鬆,不時嘻哈大笑,就像在觀賞一場互有攻守的美式足球一樣。
最惹人好感的是,南韓代表成功徒手奪去十多個防暴警察的盾牌,事後主動交還;示威完結,南韓代表還檢起地上垃圾,保持香港清潔。親睹南韓代表的友善表現,香港防暴警察在噴射胡椒噴霧和舉起警棍時必然也會手下留情!
令人感慨的是,南韓代表這些友好的表現,是在其他地區示威時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他們可以說是給足十二分面子予香港,而香港人也足以感到自豪。事實上,由於中國一向提倡韜光養晦,不稱王稱霸,已博得了全世界人的好感。韓國代表給面子香港,其實也是對中國人的尊重,由這一點可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並非言過其實。
俗語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世貿的保安工作雖然重要,但香港警方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切不可過度用武,製造火爆場面。值得一讚的是,警方昨日出動了女警隊伍,準備用以防範對方的娘子軍出動,令這次的示威演出生色不少。只可惜女警穿戴過多,未能一顯她們的花容月貌,若能透過香港女警,向全世界人表現香港女性的美貌溫柔,那可說是意外收穫。
昨日示威結束時,香港並準備了飯盒款待示威者,這是一個相當溫情的場面。看來,以柔克剛的手法是成功的,港府應繼續將這種風格發揚光大,最好政府高官能親自出面接見及慰問示威者,對他們的克制和友善表示感謝。香港若能在世人面前將一場反世貿的示威風暴轉化成和風細雨,表現出中國禮義之邦的風範,將香港人的溫良恭儉讓的形象建立起來,這將比世貿會議能在香港達成協議更有意義!

- 東方日報社評 16 Dec 2005

前日先講緊「暴民襲港」, 「怒火焚城」, 「鐵腕鎮暴」, 「韓戰爆發」...
今日就死喇, 無野好寫, 突然間變左「韓風襲港不見冷」, 「沒有暴力意識」, 「長今精神」...
不愧為方向報, 每日都唔同方向.

再有無人記得前日係講緊「日內」會直搗南韓農民營地搜武器?

2005/12/14

垃圾報紙

韓戰爆發 警民肉搏

【東方日報專訊】反世貿和平示威的承諾終告破滅!香港世貿部長級會議昨日舉行開幕禮,距離會場一公里外,一百五十名南韓農民在灣仔貨物起卸區外施展其南韓式示威暴力,先出動一個四百五十磅重的木製祭壇衝擊警方防線,再放火燒祭壇製造混亂,警方多次以胡椒噴霧及揮動警棍還擊,又變陣派出配備長槍的「鐵甲威龍」增援,雙方激戰四十五分鐘,兩名警員及七名示威者受傷,其中五人要送院救治,南韓農民留守示威場地至晚上九時許才散去,並聲言今日會重新布陣,捲土重來,昨日未有示威者被捕。
.................................
.................................

- 東方日報 14 Dec 2005

第一句已經道出垃圾報紙記者既心聲: 「等左你班友咁耐終於有野寫喇! 前日遊行咁和平呀拿! 再遲 D 有人自殺就更加好!」
抬住個祭壇係咪一定係想衝擊防線?
火燒祭壇既原意係咪製造混亂?
「韓戰爆發 警民肉搏」, 試想像下你十年之後搵番呢個標題出黎睇你會覺得而家發生緊咩事.

2005/12/13

華麗 3 月

黃耀明 華麗 3 月   香港管弦樂團每年都會與流行歌手舉行音樂會,而一向以華麗音樂著稱的黃耀明,終在明年 3 月成為港樂的合作單位,新潮樂迷相信精神一振。其實電子音樂常有弦樂的影子,二者的配合可說是相得益彰,既然外國的 Pet Shop Boys 早有與管弦樂團合作的成功往績,本地電子界代表黃耀明,早應是港樂的人選。   明哥不少作品如舊作《不夜情》、《春光乍洩》,或近年的《下一站天國》已經充滿弦樂結構,如結合真正的大型樂團演奏,效果絕對不凡,故明哥早前便說,他多年前曾與管弦樂團現場合作一首歌,令他至今難忘,所以對今次音樂會既期望又緊張,相信這也是樂迷的心聲吧。   (演出日期:06 年 3 月)

- 經濟日報, 13 Dec 2005

要死了.

2005/12/06

英國飲食文化「失敗」之謎

英國飲食文化「失敗」之謎

英國食物口感如何,問美食專家應該錯不了。英國首位獲得米其林三顆星殊榮的知名廚師懷特說,如果英國敢自稱擁有全球最佳的餐廳,「這簡直就是自欺欺人」,英國的食物不僅「令人倒胃口」,而且「根本完全無法下嚥」。

米其林星級評等是全世界餐飲業者極力追求的尊榮,懷特的味蕾與他對美食的要求一樣嚴苛。他於近日刊出的評論文章稱,與其他歐洲鄰國相比,英國的食物與烹調令人感到羞愧,「美食不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法國、意大利或西班牙,美食與文化渾然天成。」

懷特說:「如果有人大言不慚地說,英國擁有全球最好的餐廳,這簡直是自欺欺人。與法國的高級餐廳相比,英國根本遠遠落後,要學的還有很多。」

坊間傳聞,法國總統舒拉克今年夏天在八大工業國(G8)會議召開前,曾私下向德國前總理施勞德及俄羅斯總統普京譏笑英國的食物,並說:「你不能信任這種把食物煮得那麽難吃的國家。」雖然後來英國多位名廚極力辯護,但法國美食令人垂涎,遙遙領先英國是不爭的事實。

四十三歲的懷特在英國擁有多家高級餐廳,他批評年輕一代的廚師為了成名,盡煮些令人不敢恭維的菜;餐廳業者為了賺錢,亦不知改進。更糟的是,民眾對難以下嚥的食物竟然無動於衷,使英國的飲食文化長期以來「向下沉淪」。

就以喝咖啡為例,懷特為了喝一杯好咖啡可以走上數百哩,但大多數英國人只要看到附近有咖啡店,即不假思索進去。在西班牙或法國小鎮中,即使是家庭經營的小店,都能吃到精緻可口的三文治;但在英國小鎮旅遊,可沒有這種美食的驚喜,只有令遊客大為掃興的難吃食物。英式快餐的「炸魚薯條配可樂」經典組合,令不少曾旅居英倫的人聞風喪膽。

- 中央社

2005/12/03

今天應該很高興

哈哈~好耐無試過有咁多人慶祝生日~~又有生日蛋糕同生日卡添~~~多謝曬~~
但係學完麻雀之後已經神志不清, 竟然連生日卡都唔記得拎~~我重未睇曬架~

《今天應該很高興》

鬧市這天 燈影串串 報章說 今天的姿采媲美當天
用了數天 反覆百遍 我將心聲附加祝福 信箋寫滿

偉業獨自在美洲 很多新打算
瑪莉現活在澳洲 天天溫暖

多麼多麼的高興 多麼多麼的溫暖 快樂人共並肩 今天應該很高興 今天應該很溫暖 祇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望望照片 追憶寸寸 某一個熱鬧聖誕夜 重見目前
永達共大傑唱詩 歌聲多醉甜 秀麗伴在樂敏肩 溫馨的臉...
多麼多麼的高興 多麼多麼的溫暖 快樂人共並肩 今天應該很高興 今天應該很溫暖
祇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2005/12/02

總得選一邊站嗎?

「你總得選一邊站的,如果你還想當個人的話。」———普選遊行的政治抉擇

何鴻燊對12月4日的普選遊行提出了「少於5萬人」的熱切期待,這或是其「生日願望」的延續篇,舊願未了、新願待償,這樣的一位老先生可真貪婪得從容坦白;《論語》說過「老者,戒之在貪」,樂善好施的何博士顯然並非孔子的忠實信徒。為什麼是5萬而不是6萬、7萬、8萬、9萬或50萬?沒人知道,相信連何博士自己也不知道,正如前陣子有一位「學者」指稱遊行人數最好不要低於2000但也別高於10萬、否則即難得出理想效果云云,這樣或那樣的數字判斷,既欠學理根據,亦缺經驗基礎,純粹是商人和「學者」的夢囈絮語,根本不值得認真探究。真正值得注視的倒是,這個城市對於數字的迷戀程度幾乎已到了偏執境界,從「學者」的幼稚反應到媒體的民調新聞,從商人的保守期待到市民的好奇預測,普遍氣氛無不在於汲汲猜度「最接近現實」或「最近乎理想」的遊行人數,普選遊行彷彿變成了一瑒競獎遊戲,像玩電視節目《百萬富翁》,從現場觀眾到家庭觀眾皆在睜大眼睛揣度答案;也像估計新股上市的市場反應,大家都在談論股價背後的「值博率」和投資回報。至此,遊行人數成為焦點,遊行本義反變次要;至此,普選遊行變成較多是關乎效益高低的「經濟產能」問題,較少是指涉普世人權的「政治哲學」問題;至此,普世人權的「價值因素」退位居次,政治權鬥的「價格因素」才是首義。工具取向、實用掛帥的香港精神,至此盡顯無遺。對於數字的迷戀偏執,當然不限於對遊行人數的泛濫猜度,而更在於對「時間」和「年歲」的熱中討論。2007、2012、2017、2022、2027……有如被攤在菜市場的一塊瘦豬骨,普選人權的落實年份被一群政治阿叔阿嬸圍?討價還價,保守派固然希望年份數字愈大愈好、愈遲愈妙,可悲的是,連所謂泛民主派竟亦一直以「有價講」的姿勢奔走斡旋於旺角街頭和下亞厘畢道,隱隱然待價而沽,願意把香港人期待了幾十年的民主普選廉價零售;至此,泛民主派正式搖身一變成為「販民主派」,在所謂策略運用的眩目燈光下、在所謂時間表的華麗招牌下,隨時同意並協助把香港人的普選權利延宕押後。而同樣可哀的是,一些常以現代諸葛亮自居的「學者」或過氣政客竟亦急於替建制護航,歌頌曾許聯盟的「務實」,踐踏普選呼聲的「激進」,自動獻身為推遲普選出謀劃策;曲學阿世如斯,也真令人替他們所讀過的政治哲學經典感到心傷羞愧。至於對「年歲」的崇敬,主要展現為兩位「老翁」的報紙廣告之戰。一位78歲,另一位年逾60,兩人分從不同角度切入討論能否、應否在有生之年看見普選。這場筆戰之所以動人,或因在於兩位參戰者皆以老人自居,大版廣告,滿腹議論,深深牽動了大家對於年齡時間的浪漫想像。其實,78歲又怎樣?年邁60又如何?難道18歲、26歲的人就不必同樣心急去看見普選、就欠缺同樣堅定的立場去擁抱普選?普選之作為普世價值,真正意義在於跨越了時間和地域限度,任何一個敢於自稱開明理性的社會皆須以此作為最基礎的公民權利,若真有時間,它必然是now;若真有地域,它必然是here。不分年齡種族,普選應是一切的起點。是的,普選是普世價值,是現代社會經歷痛苦折騰而沉澱出來的一種文明結晶;普選是現代社會政治運作的唯一選項,不應被濃縮轉移為時間、年齡、年份的工具計算;普選是政治哲學的深層底蘊,並非經濟投資的回報計算。當巴黎、倫敦、東京、曼谷、首爾、台北、台中、高雄、台南……的市民都可以透過普選來決定誰來擔任自己政府的最高領導,並且不是到了昨天才有這項權利,號稱「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怎有面目奢談自己的優勢?香港人怎可能再甘於自縛?美國芝加哥市民熱中於棒球比賽,市內的小熊隊和白襪隊各有擁躉,因此,球迷之間流傳了一句幽默警語:「如果有人跟你講,他是小熊隊的球迷,也是白襪隊的球迷,那個人一定是個騙子,在芝加哥,這一套是不成立的。」面對普選,態度豈不亦應如此?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支持普選,but……」,這個人一定是個騙子,要唾棄他,別相信他。正如英國小說家格雷安?葛林(GrahamGreene)在《沉靜的美國人》書?所指:「你總得選一邊站的,如果你還想當個人的話。」12月4日為什麼要上街遊行?不為湊夠人數以求政府讓步,也不為年紀已老而憂心忡忡,只為,我們相信現代文明,我們相信自己配享民主,我們還想,是的,真的還想當個人。


-明報 29, Nov, 2005
------------------------------------------

政治是什麼? 不是黑就是白嗎? 不支持就要反對嗎? 支持普選即係聽日要普選嗎?
你知道什麼是遞序漸進嗎? 人大上年先否決左 0708 年普選, 最快既「now」都只會係 2012 年, 不是奴隸心態, 只是互相尊重.
「我支持普選, but, 一定唔會係 0708 年」
「我支持有普選時間表, but, 唔會係取消委任制之後仍然推翻五號報告書」
普選時間表係點樣? 係咪搵個人出黎講個日期就得? 值得深思!